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以深圳大学为依托,于2002年由深圳市科技局批准组建成立。实验室拥有科研用房面积2500平米,设备经费总值2424.3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5台套,总值1531万元。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0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7名,中级职称人员3名。实验室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实验室主任、三个研究方向及四个公共技术平台。实验室现任主任为植物抗逆生物学专家郑易之教授,副主任为刘刚教授、田生礼教授和余少文高级工程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由依托单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领导班子和教授委员会组成(共11名成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共12名成员),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研究员,副主任为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前任所长陈受宜研究员。 重点实验室现有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学与酶基因工程(负责人为刘刚教授)、植物及极端微生物的抗逆基因工程(负责人为郑易之教授)、小RNA与藻类基因工程(负责人为苟德明教授)。四个公共技术平台为分子生物学公共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公共技术平台、蛋白质组学公共技术平台以及生物光谱分析平台。
近3年来,实验室获得科研项目立项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8项,地市级项目1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项目6项,总经费615.74万元。共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57篇,其中影响因子 > 3以上的论文为16篇,论文最高引用率的为51次。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专利授权8项。
实验室“紧扣基因工程主题,吸收相关的研究前沿,获取原创性科研成果”,成为本实验室的特色和亮点。本实验室将逐步发展成为深圳市基因工程领域的重要科研平台。在基因工程领域内强化科技源头创新,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高科技产品,为深圳市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性成果。同时,本实验室将建设成为开放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资源,为深圳市各生物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服务和专业人才培训,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服务。
依托单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负责人:郑易之教授 刘刚教授 田生礼教授 余少文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
一、 应用微生物学与酶基因工程(负责人为刘刚教授)
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医药行业,如微生物药物的生产及加工;生物炼制,如纤维素乙醇、丁醇及其它物质的生产,该行业中纤维素酶及相关酶的使用成本高是难以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其它行业中微生物技术及酶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如纺织行业、饲料行业、食品酿造行业、洗涤剂行业、造纸行业等。本方向旨在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在微生物学及酶工程方面开展原创性的科研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高效丝状真菌表达系统及酶的基因工程表达技术;
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及新型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
3. 新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发现及活性研究;
4. 微生物碳分解代谢物阻遏调控机制研究。
二、 植物及极端微生物的抗逆基因工程(负责人为郑易之教授)
随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成熟,以重要耐盐基因为目标培育转基因植物,改善并提高其耐盐、耐旱特性,是治理土壤盐碱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方向结合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方法筛选植物抗逆相关基因并研究其分子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植物LEA蛋白及其多功能保护作用研究;
2. 类植物抗逆机制策略下的抗AD药物研究;
3. 植物BURP基因提高重金属离子胁迫耐受性研究;
4. 红树植物转录组数据平台构建及抗逆相关基因筛选。
三、 小RNA与藻类基因工程(负责人为苟德明教授)
本方向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手段研究非编码RNA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PDGF诱导血管重构的新机制;
2. miRNA、lncRNA在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3. 液体活检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4. miRNA与肌肉再生损伤。
联系方式:26558940。